十年巨变我见证—周集村的变迁
我的家乡坐落在商丘东南部的一座小镇,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周集乡周集村。
明朝洪武年间周姓在此建村起集,取名周家集,简称周集。
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600年来一代又一代人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一座古寺坐落在沙河北岸,似乎在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
几百年来村庄规模似乎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从2012年国家召开十八大,到今年即将举办的二十大,这十年间,我们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沙河在我心目中是家乡的母亲河,她依傍着家乡的城镇,滋养着沙河两岸肥沃的农田,也滋养着家乡的父老乡亲。
小时候,暑夏时节,沙河鱼虾成群,我和儿时玩伴在河边钓过鱼、逮过虾、捉过螃蟹、摸过河蚌、吃过芦根,在桥西南岸学会的游泳,充满了儿时美好的回忆。
弯弯河水荡清波,岸边人儿勤劳作。
然而彩云易散琉璃脆,后来因为沿河的几家工厂把河水污染了,家乡的母亲河生病了,河水发臭,鱼虾荡然无存,她哺育过得儿女似乎也开始嫌弃她,每次路过那里都屏住呼吸,生怕闻到那股臭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自然环境为代价,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东沙河经过多年的河道生态治理,河道变宽了,河水变清了,河边变绿了。
现在的东沙河,每逢早春时节,嫩柳抽丝,水草丰茂,鸢飞鱼跃,村民又拿起了鱼竿,在河边的树荫里垂钓,又有小孩子折断柳枝编成花环,在河边的树林里追逐打闹。
十年前,周集村还是商虞交界处的一个偏僻村落,虽然有一条长长的老街,但路面狭窄不堪,凹凸不平,车行人行杂乱无章,明沟排水。
每逢雨天,主干道积水严重,人不堪其扰。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街面冷冷清清,小摊小贩乱摆乱放,而且时有争端。
近年来,周集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为抓手,通过治垃圾、治污水、治村容村貌,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相结合,打造生态、文明的宜居乡村。
现在的张周大道已经发展成了一千五百多米长的商业街,343国道横穿而过,道路宽阔,车行人行秩序井然,道路两侧房屋风貌整齐划一,白墙青瓦马头墙,配套设施有太阳能路灯、行道树、停车位、下水道、垃圾桶,街道有清洁工定期打扫,真正做到美化、亮化、绿化、净化,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现在的张周大道商业繁荣,两侧有大型超市、服装商场、菜鸟驿站、KTV、台球厅、篮球馆、网吧、舞蹈班、旅行社、美容院、游乐场、文化广场、加油站、蛋糕房、汉堡店、奶茶店、药店、诊所、餐馆等,极大方便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持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十年间,全村的人口数量增长了近一倍,以前村里的年轻一代,辍学后多是到南方打工,现在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就业。
一方面因为近年来农村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农村改厕以来,现在基本上家家都用上了抽水马桶,另一方面留在家乡就业也可以有可观的收入。
以周集村为中心,五公里以内有物流园、高速路口、奥特莱斯、第五人民医院、方特动漫乐园、草莓产业园、升升生态农场、服装厂、纺布厂、牛奶厂等,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为村民创收提供了更多机会。
既然在家能就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乡,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有活力,现在的周集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少了,消费力增强了,年轻人成为了农村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泉。
网络已经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购物也较为普遍,村里已经有了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红人,经常直播带货农产品。
村里的中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已经不再是守在电视机旁,他们逐渐成为了短视频自媒体的常客,文化广场上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舞姿。
汽车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村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白驹过隙,十年如弹指一挥间。
一个人的十年,从少年到青年。
一个村庄的十年 ,是见证历史的十年。
从十八大、十九大、到即将召开的二十大,从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建成小康社会,到乡村振兴,周集村跟上了时代脚步,没有掉队,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这十年,是周集村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政策的十年;
是周集村深入学习贯彻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年;
更是周集村全体村民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十年。
忆往追今,周集村正以斗志昂扬的姿态迎接着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