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持续推动文旅融合繁荣发展。
在传承厚重河南中走好赶考之路。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河南享有“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的美誉。
在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夏朝到两汉、从两汉到两晋、从两晋到隋唐、从隋唐到两宋、从两宋到民国,曾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者中途迁都到洛阳,曾一度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通中心。
中国公认的八大古都,仅河南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在时光的滚滚洪流中河南见证了中国的荣辱兴衰、王朝更替。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种看似夸张的说法,恰恰是厚重河南的直接体现,从渑池仰韶到南阳黄山仰韶文化遗存,从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从神都洛阳到北宋汴京……这里有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轩辕故里,有无边无际沧桑感的商城古城墙,有中国佛教的发祥地洛阳白马寺,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有2200年前的楚河汉界鸿沟,有终结唐末以来200年动荡历史新局面开始的地方陈桥驿,还有因为那一场浩劫让一个曾经的小渡口和寻常村落一夜成名,黄河的伤口、中华民族的伤口花园口……纷至沓来的历史画面,丰富、沧桑、活灵活现,仿佛就在昨天。
宋代司马光有诗云:
“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只是中原的一个缩影,是河南最好的注解。
在建设书香河南中走好赶考之路。
书,能点亮一座城市;
书,能产生强大力量;
书,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方面做了重要指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作出了“建设书香河南”的安排部署,为我省更好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共同建设书香社会,奋进“十四五”、建设现代化河南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要切实增强建设书香河南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可以采用利用电视、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标语等宣传形式,树立读书典型个人、典型集体、典型团队、典型家庭等,形成读书光荣的氛围。
可以充分运用全民阅读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街头巷尾显示屏、地铁、公交站、小区内宣传栏等要增加全民阅读宣传频次。
还可以在广播电台可以开设文学欣赏栏目,创新阅读体验,引领阅读风尚,扩大受众群体。
如今,大多数人习惯“上网冲浪”,挤出时间读书成了“奢侈品”。
可以在学校、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立读书屋、阅读橱窗、流动书架,最大限度地方便阅读者。
可以积极引导、倡导深阅读,既提倡纸质阅读,同时也要兼顾年轻读者的习惯爱好,把优质纸书进行电子化,使之避免碎片化和浅层次阅读。
可以定期举办全民阅读活动,在图书馆等场所开设大讲堂,邀请社会各界名人举办文化、教育、心理、青春励志或提升阅读能力方面的专题讲座。
可以向群众推荐新书好书,让读书成为一条风景线,让书籍成为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大众“营养品”,引导、培养广大群众的阅读爱好和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建设学习型城市,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书香飘荡在中原大地的每个角落。
在文旅文创融合中走好赶考之路。
我们河南文化和旅游融合最早的成功范例可以追溯到1982年出品的电影《少林寺》,少林功夫正在成为继长城、熊猫之后的第三张中国旅游名片。
同时,老家河南、大河文明、甲骨文、隋唐洛阳城、大宋文化、老子道家文化等河南名片越擦越亮,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正在让更多的中国人、世界友人,不约而同的以河南为文化旅游目的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不断叫响。
近年来,河南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出现了诸如《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一批文创作品,通过创意激活和科技赋能,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推动中原特色国潮国风文化旅游业态出圈出彩,展现出满满的“文化自信”,在文旅文创融合开放中越发厚积自信底蕴。
特别是去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夜、端午奇妙夜成了网红“爆款”,中国首座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成了沉浸感受河南博大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成了沉浸式潮玩地和网红打卡地,文旅文创产品“破圈”已经“愈演愈烈”,从火苗凝聚成火焰,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河南的就是中国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满怀中原文化、大河文化自信,为中原传统文化复兴贡献力量,为中原文化底蕴传播付诸行动,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更多力量,以工作实绩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